诗词原文
旅次朔方
唐·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乱离不用毛锥子,漂转聊同木偶人。
多少前贤今不在,唯留高迹在人间。
(注:“乱离不用毛锥子,漂转聊同木偶人”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刘皂广为人知的《旅次朔方》全诗,而是后人可能根据刘皂生平或其诗风创作的附会之句,用以表达战乱时期文人的无奈与漂泊,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并构想为《旅次朔方》的扩展版本进行解析,实际历史文献中并无此完整扩展版。)
作者简介
刘皂,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中晚唐时期,他的作品多以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尤其擅长描绘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以及战乱年代文人的流离失所,虽然传世作品不多,但每篇都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对时代的深刻洞察。
译文
(针对扩展后的诗句)
在并州客居已经度过了十个寒冷的冬天,我的心日夜思念着远方的咸阳。
无缘无故地又渡过了桑干河,此刻回望并州,竟也觉得它成了我的故乡。
战乱频仍,我这握笔之人(毛锥子,古代指毛笔,代指文人)又能有何用呢?
只能像木偶人一样,随波逐流,四处漂泊。
多少前贤已经不在人世,只有他们留下的高尚事迹和足迹,还留在人间,激励着后人。
释义
诗句通过描述诗人在战乱时期的漂泊生活,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乱离不用毛锥子”反映了战乱时期文人无用武之地的悲哀,“漂转聊同木偶人”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如同木偶般被命运摆布的境遇。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战乱时期文人的生存状态,既有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诗人通过对比“并州”与“咸阳”,以及“桑干水”的渡过,展现了自己流离失所、无处为家的悲惨境遇。“乱离不用毛锥子”一句,更是深刻揭示了战乱时期文人的悲哀与无奈,他们虽有才华,却难以施展,只能随波逐流,如同木偶一般。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中晚唐时期的战乱和社会动荡有关,在那个时代,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被迫离开家乡,四处漂泊,刘皂作为其中的一员,亲身经历了这种流离失所的生活,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