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终南山
唐·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暂游阻归程,更使秋心惊。
极目不知何所诣,三年於此看萦青。
作者及朝代
孟郊,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羁旅漂泊,屡试不第,贞元十二年(796年),四十六岁的孟郊终于进士及第,曾任溧阳尉,孟郊的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擅长五言古诗,以苦吟著称,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作者简介
孟郊一生坎坷,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抒发个人穷愁不遇的情感,他的诗作风格独特,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孟郊的诗作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是唐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译文
终南山高大雄伟,充塞天地,太阳和月亮仿佛是从山石的缝隙中发出的,山势高峻,夜晚山巅还留有落日的余晖,幽深的峡谷里至今还是一片昏暗,居住在终南山中的人儿啊,心地平和正直,即使道路艰险,他们的心也是平静的,长风阵阵,吹动松柏枝叶,山涧声声,仿佛万壑都在回应清音,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悔恨当初为了功名而读书,让自己与浮名相伴每一天,如今我暂时游历于此,却阻碍了归家的行程,这秋日的萧瑟更让我心惊不已,极目远望,不知该前往何方,我已经在这里默默观赏了三年苍翠的山色。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终南山的壮丽景色和山中人的平和心境,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厌倦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诗中“极目不知何所诣,三年於此看萦青”两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方向的迷茫和对自然美景的留恋。
赏析
孟郊的这首诗以终南山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终南山的雄伟壮丽和山中人的平和心境,诗中“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两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终南山的高大雄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极目不知何所诣,三年於此看萦青”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方向的迷茫和对自然美景的留恋,情感真挚深沉,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孟郊在仕途上并不顺利,曾长期漂泊无依,过着清贫的生活,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游历终南山时所作,面对终南山的壮丽景色和山中人的平和心境,诗人不禁感慨万千,对世俗名利产生了厌倦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人生方向的迷茫,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孟郊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反映了唐代士人对于人生价值和人生方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