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暮春归故山草堂
唐·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
辛夷花尽杏花飞。
孤舟泛泛春江阔,
去鸟飞飞岸树斜。
作者及朝代
作者:钱起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钱起,字仲文,唐代诗人,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知制诰,晚年官至尚书考功郎中,世称钱考功,銮坡集是其作品集,钱起诗名早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与刘长卿齐名,并称“钱刘”,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译文
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辛夷花全部开完,杏花也已凋落,春江上一叶孤舟悠悠地漂荡,天空中一只去鸟自由地飞翔,江岸边树木葱茏,枝叶斜垂。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暮春时节回到故山草堂所见的景色,通过“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等意象,表现了春天的即将逝去,而“孤舟泛泛”、“去鸟飞飞”则增添了画面的空旷与寂寥之感,岸边的树木斜垂,更添一份静谧与幽远。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色,通过“孤舟”、“去鸟”、“岸树”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诗人以“孤舟泛泛春江阔”一句,既表现了春江的广阔无垠,又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漂泊之感,而“去鸟飞飞岸树斜”一句,则以去鸟的飞翔和岸树的斜垂,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空旷与静谧,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钱起在暮春时节回到故山草堂时所作,钱起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直到天宝十年(751年)才进士及第,在仕途不顺的情况下,他常常回到故乡的草堂,寻求心灵的慰藉,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郁和孤寂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