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中庸颂
宋·朱熹
自古至诚参化育,济时行道本中庸。
微言妙旨传千古,四海九州共仰宗。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译文
自古以来,至诚之心参与天地的化育过程,
救济时世、施行道义的根本在于中庸之道。
这些微妙的言辞和深刻的旨意流传了千古,
四海九州的人们都共同敬仰这一学说。
释义
“自古至诚参化育”意指自古以来,真诚无欺的品德就参与了天地的化育过程,强调了真诚的重要性及其与天地自然的紧密联系。
“济时行道本中庸”则指出,在救济时世、施行道义时,根本的原则在于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地处理问题。
赏析
这首诗是朱熹对中庸思想的颂扬,首句“自古至诚参化育”以宏大的视角展开,将真诚与天地化育相联系,突出了真诚的重要性,次句“济时行道本中庸”则具体阐述了中庸之道在救济时世、施行道义中的核心作用,后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中庸思想的深远影响和广泛传播。
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对中庸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庸思想的推崇,也展示了他作为理学家的深厚学养和崇高境界。
创作背景
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深感时局的艰难和人民的疾苦,因此致力于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入研究了儒家经典,特别是《中庸》一书,对其中的思想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旨在颂扬中庸之道,并希望人们能够遵循这一原则来救济时世、施行道义。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以“中庸颂”为题进行创作,但并非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朱熹作品标题,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和朱熹的思想风格虚构而成,旨在展示朱熹对中庸思想的理解和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