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日春晴几日,得堪行处便须行。全诗是什么?

小编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春日行

宋·汪遵

九十日春晴几日,得堪行处便须行。

春光易逝人易老,莫待花残空自惊。

作者简介

汪遵,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不详,安徽宣城人(一说安徽贵池人),他的诗作以咏史诗为主,风格清新,意境深远,常借古讽今,表达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汪遵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虽不算显赫,但其咏史诗却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

译文

春天一共有九十天,但晴朗的日子又有几天呢?遇到可以出行的好天气,就应该立即出发去欣赏春光,因为春光容易消逝,人的青春也容易老去,不要等到花儿凋谢时才空自惊叹时光流逝。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春天的短暂和易逝,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珍惜当下的呼吁,首句“九十日春晴几日”直接点出春天的短暂和晴天的稀少,暗示了美好时光的难得;次句“得堪行处便须行”则是对珍惜时光的具体行动建议,即遇到好天气就应该及时出行,享受春光;后两句“春光易逝人易老,莫待花残空自惊”则进一步强调了珍惜时光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不要等到青春逝去、美好不再时才后悔莫及。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悟和对珍惜当下的强烈呼吁,首句以问句形式开篇,既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又点出了春天的短暂和珍贵;次句则以行动建议的形式,鼓励人们及时把握美好时光;后两句则以对比和警示的方式,进一步强调了珍惜时光的重要性,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具有哲理性,又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汪遵生活在唐代晚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时光流逝、青春易老的感慨尤为深刻,他通过这首《春日行》,既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向往,也寄托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忧虑,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晚期士人阶层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

《春日行》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的咏史诗,通过描写春天的短暂和易逝,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珍惜当下的呼吁,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