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王维
观音岩迥出云雨,好住幽窗望小山。
林深树密鸟声远,水静溪清月色寒。
野径花香人迹少,竹篱茅舍夜灯残。
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坐闲庭听暮蝉。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实际历史上王维并未创作过此诗。)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
译文
观音岩高高地耸立在云雨之间,最好住在幽静的窗前静静眺望远处的小山,树林深邃树木茂密,鸟儿的叫声显得遥远而清晰;溪水静谧清澈,月光映照下显得格外清冷,野外的小径上花香四溢,但行人的足迹稀少;竹篱笆围着的茅屋里,夜晚的灯光显得格外黯淡,这里面的真正意境谁能理解呢?我只能独自坐在庭院里,聆听傍晚时分蝉的鸣叫。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清幽,通过观音岩、幽窗、小山、深林、密树、鸟声、静水、月色、野径、花香、竹篱、茅舍等元素,营造出一个远离尘嚣、充满自然之美的生活环境,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山居画卷,首联“观音岩迥出云雨,好住幽窗望小山”直接点题,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高远而神秘的观音岩,以及幽静而充满诗意的居住环境,颔联和颈联则进一步展开对山居环境的描绘,通过林深树密、鸟声远扬、水静溪清、月色清冷等细节,展现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清幽,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深刻感悟和独特理解,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虚构创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王维晚年隐居山林期间,王维一生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晚年时他选择隐居山林,过上了宁静而清幽的生活,在这段时期,他深入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理解,这首诗正是他这种生活状态的写照和内心情感的抒发,通过描绘山居生活的宁静与清幽,诗人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