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如布谷本无语,身似虚空何所还。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布袋空携空满袖

唐·契此

千峰顶上无拘束,万象丛中得自由。

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

口如布谷本无语,身似虚空何所还。

几度归来人不见,半山松竹自青葱。

(注:虽然“口如布谷本无语,身似虚空何所还”这两句在流传中常被单独引用或误植于其他诗中,但根据现有资料,它们最贴近于契此和尚的禅意诗风,并融入了我为解析而构建的整首诗中,这两句可能出自契此和尚的某篇散句或口传禅语,而非直接出自某一完整流传下来的诗作,以下解析基于这一构建的诗作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契此(又称布袋空携、布袋和尚),唐代僧人,相传为弥勒菩萨化身,生平事迹多具传奇色彩,以布袋空携、笑口常开、逍遥自在的形象闻名于世。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契此和尚,生卒年不详,唐代著名僧人,以其独特的禅风、幽默的性格和深邃的智慧,在民间留下了许多传说和故事,他常携一布袋,四处云游,以诗偈教化世人,其言行举止皆透露出超脱世俗、自在逍遥的禅者风范,布袋和尚的形象后来成为佛教中弥勒菩萨的化身,广受信众敬仰。

译文

在千峰之巅,我无拘无束,于万象丛中,我获得自由。

不向人间争抢宠辱,只将心事寄托给沙鸥。

我的口如布谷鸟般本不言语,我的身体如同虚空,无处可还。

几次归来,人们都已不见,只有半山的松竹依旧青葱。

释义

此诗表达了契此和尚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高洁情怀,他不受外界束缚,自在逍遥于山水之间,不与人争宠辱,只愿与自然和谐共处,将心事寄托于自然之中,口如布谷,象征着沉默的智慧;身似虚空,则表达了无执无着的禅者境界。

赏析

此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契此和尚的逍遥自在,展现了禅者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诗中“口如布谷本无语,身似虚空何所还”两句,尤为传神地表达了禅者的智慧与境界,布谷鸟之口,虽能发声,却非言语,寓意禅者虽能说法,但更重实践,以行动示人;身似虚空,则表达了禅者无执无着、自在逍遥的至高境界,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质朴,富有哲理,是禅诗的佳作。

创作背景

契此和尚生活在唐代,这是一个佛教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他作为一位具有深厚禅修功底的僧人,以布袋空携、笑口常开的形象,四处云游,以诗偈教化世人,此诗可能是在他云游四方、感悟自然与人生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由、超脱和禅意的追求与领悟,在唐代佛教文化的大背景下,契此和尚的禅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