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边塞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李咸用
军旅未闻焉用试,豺狼不噬岂宜亲。
黄沙白骨横疆场,断戟残旗满故尘。
落日旌旗明虏塞,秋风鼓角动江城。
身经百战求功业,莫负青春祗自怜。
作者简介
李咸用,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唐末至五代初期,他出身贫寒,但才华横溢,以诗文著称,李咸用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尤其是边塞战争和民生疾苦,风格沉郁顿挫,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他的作品在当时及后世都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和赞誉。
译文
尚未听闻军旅出征的消息,为何要急于试探?豺狼如果不噬人,又怎能亲近?黄沙白骨遍布疆场,断戟残旗覆盖着故土的尘埃,落日余晖下的旌旗照亮了敌塞,秋风中鼓角之声震撼着江城,我身经百战以求取功业,莫要辜负青春年华,只知自怜自艾。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战争的残酷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英雄功业的渴望,首联“军旅未闻焉用试,豺狼不噬岂宜亲”以反问的形式,质疑了未经充分准备就仓促出征的合理性,暗示了战争的盲目性和危险性,颔联“黄沙白骨横疆场,断戟残旗满故尘”则通过具体的战争场景,展现了战争的惨烈和破坏力,颈联“落日旌旗明虏塞,秋风鼓角动江城”以景衬情,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氛围,尾联“身经百战求功业,莫负青春祗自怜”则表达了诗人对英雄功业的向往和对青春岁月的珍惜。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诗人通过生动的战争场景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血腥和残酷的世界,使人们对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诗人在表达自己对战争的反思和对英雄功业的渴望时,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诗人在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方面也表现出较高的艺术造诣,如“黄沙白骨”、“断戟残旗”等意象的运用,以及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末五代时期的战乱有关,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发生,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李咸用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边塞战争的描绘和对英雄功业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他也通过这首诗激励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积极投身到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