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亭晚望
唐·白居易
炯炯晴鸥明晚色,悠悠残日动波光。
汀洲路迥人归远,岸树烟含鸟去忙。
何处渔歌惊宿鸟,谁家砧杵动寒霜。
今朝偶向江亭望,始觉人间道路长。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白居易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晴朗的天空下,鸥鸟的眼睛闪烁着光芒,映照着傍晚的景色;夕阳缓缓下沉,余晖在水面上波动,闪烁着悠悠的光影,汀洲上的小路蜿蜒曲折,行人渐行渐远;岸边的树木笼罩在烟雾之中,鸟儿忙碌地飞回巢穴,远处传来渔歌,惊扰了栖息的鸟儿;谁家的捣衣声,在寒霜中回荡,今天偶然来到江亭远望,才感觉到人间的道路是多么漫长。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江亭晚望的壮丽景色,通过鸥鸟、夕阳、波光、汀洲、岸树、渔歌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相结合,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感悟。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以情结尾,情景交融,意境深远,首联“炯炯晴鸥明晚色,悠悠残日动波光”以鸥鸟和夕阳为切入点,生动地描绘了傍晚时分的江景,颔联“汀洲路迥人归远,岸树烟含鸟去忙”则通过行人和鸟儿的动态,进一步渲染了江亭的宁静与和谐,颈联“何处渔歌惊宿鸟,谁家砧杵动寒霜”以渔歌和捣衣声为线索,将人与自然紧密相连,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尾联“今朝偶向江亭望,始觉人间道路长”则点明了诗人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晚年时期创作的,当时,他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起伏,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江亭晚望的时刻,他被眼前的景色所触动,心中涌起对人生道路的感慨和思考,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白居易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也可以体会到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