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舌无声春亦去,萧萧田舍日高眠。的解释

风云56个月前

诗词原文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另一版本(含关键词版)

(注:此版本为根据关键词构想,非杨万里原诗直接内容,但风格相近,以作解析之用)

百舌无声春亦去,萧萧田舍日高眠。

梦回初夏风微起,闲看庭前柳絮翩。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万里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七言绝句,被誉为“诚斋体”。

译文(以含关键词版为例)

百舌鸟不再啼鸣,春天也已悄然离去,我在田间的屋舍中高卧至日头高悬,从午睡中醒来,初夏的微风轻轻吹拂,我悠闲地看着庭院前柳絮随风轻舞。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初夏时节在乡村田舍中的悠闲生活,前两句“百舌无声春亦去,萧萧田舍日高眠”通过百舌鸟的沉默和春天的离去,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萧萧田舍日高眠”又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午睡醒来后的闲适心情,以及对初夏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活气息的初夏田园风光图,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物的变化与个人的情感体验紧密结合,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心境,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创作背景

杨万里的诗歌多反映其个人生活体验和自然观察,这首含关键词构想的诗虽非其原诗,但可推测其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晚年退居田园、享受宁静生活的经历有关,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或许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来表达对现实世界的超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而原诗《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则更是直接反映了诗人初夏时节在乡村的悠闲生活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