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风起玉关西,踣铁归朝十万蹄。出自哪首诗?

小星94个月前

诗词原文

出塞

唐·贯休

高秋风起玉关西,踣铁归朝十万蹄。

偏师借取龙庭捷,尽扫胡沙始得归。

作者简介

贯休(832年-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又能吟诗,工于书画,时称“三绝”,乾宁初年,入蜀依王建,赐号禅月大师,前蜀建立后,任光禄大夫、御史中丞等职,赐号“禅月大师”,晚年隐居于成都西郊之安国寺内,世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传世。

译文

秋风在高高的玉门关西边吹起,十万匹战马踏着铁蹄归朝,偏师借取了龙庭大捷的威势,扫清了胡人的沙尘才得以归来。

释义

“高秋风起玉关西”描绘了边疆秋天的景象,秋风萧瑟,玉门关以西的边塞之地更显荒凉。“踣铁归朝十万蹄”则形象地描绘了军队凯旋归来的壮观场面,马蹄声如雷,气势磅礴。“偏师借取龙庭捷”指部分军队在龙庭(泛指边疆战场)取得了胜利,“尽扫胡沙始得归”则表达了彻底清除敌人、安定边疆的决心和胜利后的喜悦。

赏析

这首诗以边疆秋景为背景,通过描绘军队凯旋归来的场景,展现了将士们的英勇和胜利后的喜悦,首句“高秋风起玉关西”以景起兴,既点明了时令和地点,又渲染了边疆的荒凉和萧瑟,次句“踣铁归朝十万蹄”则以动衬静,通过马蹄声的轰鸣和军队的壮观场面,突出了军队的威武和胜利的气势,后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战争的胜利和将士们的决心,使全诗的主题更加鲜明。

贯休的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边疆风光的描绘,又有战争胜利的喜悦和将士们的英勇形象的刻画,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边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和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贯休在唐代末年所作,当时,唐朝已经逐渐走向衰落,边疆地区战乱不断,贯休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大事的僧人,对边疆的战事和将士们的英勇事迹深感敬佩,他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边疆将士们的敬仰和赞美之情,又寄托了对国家安定和边疆和平的期望,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末年边疆战事频繁、将士们英勇抗敌的历史背景。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