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乌石江头
唐·皎然
试询乌石江头水,宁有微波接汨罗。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多。
醉吟挥笔惊风雨,兴至褰裳濯薜萝。
欲问渔阳掺鼓起,此时回首一高歌。
作者及朝代
作者:皎然(约720年-约804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皎然是唐代著名的诗僧,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出入于仕途,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多有交往,皎然的诗歌创作以山水田园诗为主,风格清丽闲淡,多写隐逸生活与禅心体悟,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试着询问乌石江头的流水,是否有一丝微波与汨罗江相连?屈原的冤魂永远留在人间,楚地的风俗习惯至今仍然繁多,我醉后吟诗挥笔如同惊动风雨,兴致来时提起衣裳在薜萝中濯足,想要询问那渔阳掺鼓的声音何时响起,此时回首不禁高声歌唱。
释义
这首诗通过询问乌石江与汨罗江的联系,表达了对屈原忠贞不渝精神的追思与敬仰,诗中描绘了楚地遗俗繁多的景象,以及诗人自己醉吟挥笔、濯足薜萝的隐逸生活,最后以想要倾听渔阳掺鼓(象征战乱或激昂的斗志)并高声歌唱作结,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与对时局的关注。
赏析
皎然此诗以景寓情,借古喻今,通过对乌石江与汨罗江的联想,巧妙地将屈原的忠贞与自己的隐逸生活相结合,表达了对屈原高尚品德的敬仰与对现实社会的感慨,诗中“醉吟挥笔惊风雨”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创作时的激情与才华,而“兴至褰裳濯薜萝”则展现了其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的沉思,也有对现实的感悟,体现了皎然诗歌的独特魅力。
创作背景
皎然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诗人虽然身为僧侣,但并未完全脱离尘世,对时局的变迁有着深刻的感受,此诗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诗人面对乌石江头的流水,触景生情,联想到屈原的遭遇与楚地的遗俗,从而有感而发,创作出了这首充满深情与哲思的佳作,通过这首诗,皎然不仅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之情,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对现实世界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