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条沙苑贰师还,苜蓿秋风尽日閒。上一句是什么?

小编36个月前

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苏武庙》,全诗原文如下:

苏武庙

唐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萧条沙苑贰师还,苜蓿秋风尽日閒

作者简介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才思敏捷,精通音律,诗词兼工,以词著称,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抒发怀才不遇之感,也有部分反映时事的篇章。

译文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巍然,苍松翠柏肃穆庄严。

北地胡天,大雁尚且杳无踪迹;南归塞上,羊儿漫草间悠闲地食草。

回国时故楼台已非武帝时,去时正当英年飒爽。

如今贰师将军已回朝,北地牧马的苜蓿秋风中闲度一日又一日。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的经历,表达了对苏武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最后两句“萧条沙苑贰师还,苜蓿秋风尽日閒”以李陵归降后的遭遇和苏武的忠诚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苏武的高尚品质。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苏武归来后的感慨,再追述其出使匈奴的艰辛经历,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云边雁断”、“陇上羊归”等,生动地描绘了苏武在异域他乡的孤独与坚韧,最后两句以李陵的遭遇作为反衬,更加凸显了苏武的忠诚与不屈。

在表达上,诗人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使得诗歌情感深沉、意境深远,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如“贰师还”指的是李陵投降匈奴后的事情,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加了其历史厚重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温庭筠在游览苏武庙时所作,苏武是西汉时期著名的使臣,他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而不屈不挠,最终得以归国,温庭筠在游览苏武庙时,被苏武的忠诚与坚韧所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歌来表达对苏武的敬仰与赞美,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忠诚与坚韧精神的崇尚与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