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潮
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附加句:
想见东南宾客盛,
临江酾酒看潮时。
(注:附加句并非原诗内容,但为符合题目要求,将其融入解析中。)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纵不羁,善用夸张隐喻,独具风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觉得它们没有什么特别的触动,烟雨、潮汐之美仍如旧时,只是我此刻的心境不同罢了。
(附加句译文):想象着东南之地宾客云集,盛况空前,我们临江举杯畅饮,共同观赏这壮观的潮水。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追求,以及面对美景时心境的变化,诗人通过对比自己未到庐山、浙江时的期盼与到后心境的平和,揭示了人生的一种哲理:外在的景物虽美,但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感受与体悟。
赏析
这首诗以庐山烟雨和浙江潮为引子,通过诗人对这两处自然景观的向往与亲身体验后的感悟,展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前两句写诗人对庐山烟雨和浙江潮的向往,充满了期待与憧憬;后两句则写诗人亲临其境后的感悟,觉得这些美景并无特别之处,实则反映了诗人心境的变化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附加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想象中的盛况,与全诗的主题相呼应,增添了诗意的丰富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轼被贬谪期间,在仕途不顺、人生坎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和表达内心感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诗人通过对比自己未到庐山、浙江时的期盼与到后心境的平和,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淡然态度和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附加句也可能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相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