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中苜蓿烟光合,塞外蒲萄露气浮。出自哪首诗?

春秋86个月前

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沈佺期的《过蜀道山行》,全诗原文如下:

过蜀道山行

唐 沈佺期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云崖迷上道,水树隔中峰。

日色低平野,天光接大空。

苑中苜蓿烟光合,塞外蒲萄露气浮。

秦川如画渭如流,关山夜月照清秋。

作者及朝代

沈佺期,唐代诗人,约生于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卒于玄宗天宝二年(743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由协律郎累迁中书舍人,出为常州刺史,后因谄附张易之,流放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们的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史论以为是律诗体制定型的代表诗人,原有文集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

译文

一只飞鸟掠过寒冷的树木,几朵鲜花在翠绿的藤条间摇曳,云雾缭绕的山崖让人迷失了上山的道路,水边的树木遮挡了中间的山峰,太阳的光芒低垂在平坦的原野上,天空的光芒与大空相接,宫苑中的苜蓿在阳光下与烟雾交融,边塞外的葡萄在露水中泛着光泽,秦川美景如画,渭水如流,关山的夜月照亮了清冷的秋天。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穿越蜀道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与变幻,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远方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赏析

“苑中苜蓿烟光合,塞外蒲萄露气浮”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宫苑中的苜蓿与边塞的葡萄,展现了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与植物特色,苜蓿在苑中沐浴着阳光与烟雾,显得柔美而宁静;而葡萄在塞外则沐浴着露水,带着一种边疆的粗犷与坚韧,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也寓意了诗人对家乡与边疆的不同情感。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思绪,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诗人将蜀道的壮丽与变幻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边疆的向往。

创作背景

沈佺期在唐代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这首诗《过蜀道山行》很可能是诗人在穿越蜀道时所作,蜀道以其险峻和壮丽而闻名,诗人通过这首诗将自己在穿越蜀道时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既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与变幻,也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和边疆的复杂情感,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与独特表达。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