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客草玄成底事,萧条白发愧青藜。的释义

梦梦3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诗

唐·杨炯

蜀客草玄成底事,萧条白发愧青藜。

闲来欲问西江水,名理何曾胜物华。

作者及朝代

杨炯,唐代诗人,约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卒于武周圣历元年(698年),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初唐四杰”,杨炯以边塞军旅诗著名,所作多描写士兵的艰苦生活及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语言雄浑劲健,风格豪放,为“初唐四杰”之一。

作者简介

杨炯自幼聪颖好学,十岁应神童举及第,待制弘文馆,后迁太子校书,永隆二年(681年),杨炯充崇文馆学士,后迁太子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杨炯又迁太子舍人,次年,杨炯因从祖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被杀而受累,左迁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杨炯应制举及第,授洛阳尉,秩满,迁右台殿中侍御史,长寿三年(694年),杨炯转司刑少卿,出为婺州盈川县令,如意元年(692年),杨炯卒于盈川,年四十九岁,世称杨盈川。

译文

蜀地的客居之人(指作者自己或某位友人)埋头苦写《太玄经》(此处泛指著书立说)究竟是为了什么?如今头发已经斑白,却仍过着清贫的生活,连手中的青藜杖都感到羞愧,闲暇之时想要问问西江之水,那些名家的理论又怎能比得上自然万物的美好呢?

释义

“蜀客草玄成底事”中的“蜀客”指作者或友人,因蜀地多文人墨客,故有此称;“草玄”指写《太玄经》,此处泛指著书立说;“成底事”意为究竟为了什么。

“萧条白发愧青藜”中的“萧条”形容生活清贫;“白发”指年老;“愧青藜”中的“青藜”指手杖,此处以手杖自比,表达对自己清贫生活的羞愧。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感慨,首句以“蜀客草玄”起兴,引出作者或友人对著书立说的执着追求,但“成底事”三字却透露出对这种追求的质疑和反思,次句“萧条白发愧青藜”则进一步描绘了作者或友人年老清贫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内心的羞愧和无奈,后两句“闲来欲问西江水,名理何曾胜物华”则通过向西江之水发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名家理论的怀疑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的真谛在于体验生活、感受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炯晚年时期,当时他仕途不顺,生活清贫,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对著书立说价值的质疑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和赞美,这种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反映了杨炯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想。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