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渔村夕照
宋·陈与义
数峰烟树天垂野,千顷鸥波雨散丝。
日暮归来人尽醉,乱蛙声里独醒时。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工于诗,长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在继承杜甫、黄庭坚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尤其在战乱时期,他的诗作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对和平的向往,陈与义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不仅在诗词上有很高的造诣,还擅长书法和绘画。
译文
几座山峰在烟雾缭绕的树林中若隐若现,天空仿佛与广袤的原野相接;成千上万只鸥鸟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飞翔,细雨如丝般洒落,傍晚时分,渔人们捕鱼归来,个个喝得酩酊大醉;在这嘈杂的蛙鸣声中,我独自清醒,思绪万千。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村夕照的美景,通过“数峰烟树”和“千顷鸥波”的描绘,展现了自然风光的宁静与壮美,通过“人尽醉”与“独醒”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和对个人清醒独立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渔村傍晚的宁静与美丽,同时也寓含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哲思,首句“数峰烟树天垂野”以远景开篇,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广阔的自然之中;次句“千顷鸥波雨散丝”则以近景收尾,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水面的灵动与生机,后两句则通过“人尽醉”与“独醒”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个人独立精神的坚守,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陈与义游历江南水乡期间,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社会动荡不安,诗人身处乱世之中,深感世态炎凉,在游历江南水乡时,他被这里的宁静与美丽所吸引,同时也触发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他写下了这首《渔村夕照》,以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个人独立精神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