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茅山访隐者
唐·李中
路入烟霞境渐幽,仙家楼阁似瀛洲。
绿字久无弘景信,紫苔应长少霞碑。
云深不见千岩秀,水阔空流万古愁。
欲问潜君何所隐,一樽清酒对沙鸥。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他生平事迹记载不多,但诗作颇丰,以写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李中的诗歌反映了晚唐时期士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其作品在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步入烟雾缭绕、云霞满天的境地,愈发觉得幽静深远,仿佛来到了传说中的仙山瀛洲,绿色的字迹已经很久没有收到陶弘景那样的隐士的书信了,紫色的苔藓想必已经长满了少霞碑上,云雾缭绕之中,看不见千山万岩的秀丽景色,宽阔的江面上,空自流淌着万古的愁绪,想要询问那位隐居的君子究竟隐藏在何处,只能对着沙鸥,饮一樽清酒,寄托自己的思绪。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茅山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遗迹的感慨,首联写进入茅山的幽深之境,如同仙境一般;颔联通过“绿字久无弘景信,紫苔应长少霞碑”表达了对古代隐士的怀念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颈联以云深水阔的意象,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尾联则通过询问隐者何处,寄托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以游茅山访隐者为线索,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绿字久无弘景信,紫苔应长少霞碑”一句,既表达了对古代隐士的怀念,又通过“绿字久无”和“紫苔应长”的对比,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诗人以云深水阔的意象,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使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晚唐时期的社会环境有关,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于仕途的失望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李中作为一位诗人,也深受这种社会心理的影响,他游览茅山时,被这里的幽静环境和历史遗迹所吸引,从而触发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写下了这首《游茅山访隐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