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上巳日赐裴度
唐·白居易
三月三日天清明,长安水边多丽人。
太液雨馀波浪动,龙舟初试散鱼凫。
万井闾阎皆寂寂,千门楼阁自沉沉。
唯应圣主垂明察,不遣蛟龙得陆沈。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贴近民生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政治腐败的批判。
译文
三月三日这天,天气晴朗明媚,长安城的水边聚集了许多美丽的女子,太液池在雨后波浪起伏,龙舟初次下水试航,惊散了水中的鱼凫,整个城市中的街巷都显得寂静无声,高楼大厦也显得深沉庄重,只希望圣明的君主能够明察秋毫,不让那些奸邪之人得逞,像蛟龙一样潜伏在暗处。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上巳日(古代的一个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长安城中的景象,通过对比太液池边的热闹与城市的寂静,以及龙舟试航与楼阁深沉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的期望,也隐含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君主明察秋毫的期望。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节日景象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对政治和社会的思考,首句“三月三日天清明”点明了时间,为全诗定下了明媚的基调。“长安水边多丽人”一句,既描绘了节日的热闹,又暗示了当时社会的繁华,接下来的“太液雨馀波浪动,龙舟初试散鱼凫”两句,虽然表面上是在写龙舟试航的热闹场景,但“散鱼凫”一词却隐含了政治上的动荡和不安,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的期望,以及对君主明察秋毫的呼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复杂多变,朝廷内部斗争激烈,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白居易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忧虑,在上巳日这个传统节日里,他通过描绘节日景象,巧妙地表达了对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的期望,以及对君主明察秋毫的呼吁,这首诗不仅反映了白居易个人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也代表了当时一部分士大夫对政治和社会的思考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