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杜荀鹤
归来黄菊有佳色,坐老青山无垢氛。
涧底束薪供晚爨,床头科斗读秋文。
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
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归人。
作者简介
杜荀鹤,晚唐著名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举不第,后曾隐居九华山,过着清贫的生活,杜荀鹤的诗风质朴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也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他的诗作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归来时黄菊正展现出美丽的颜色,坐在青山之中远离了尘世的污垢与纷扰。
在山涧底部捆扎柴火以供晚上做饭,在床头阅读着用蝌蚪文(古代文字)写成的秋日文章。
苍翠的松树和翠绿的竹子真是绝佳的伴侣,明亮的月亮和清爽的风则是老朋友。
不要说这里的生活滋味淡薄,前村还有未曾归来的人,他们或许还在为生计奔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归隐山林后的宁静生活,首联“归来黄菊有佳色,坐老青山无垢氛”点明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环境,黄菊盛开,青山无垢,一片清新自然,颔联“涧底束薪供晚爨,床头科斗读秋文”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日常生活,他在山涧底捆柴做饭,在床头阅读古籍,生活虽简朴但充满乐趣,颈联“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以物喻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深厚情感,尾联“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归人”则通过对比,强调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满足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归隐山林后的宁静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黄菊、青山、苍松、翠竹、明月、清风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的隐逸世界之中,诗人也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隐逸生活的满足,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荀鹤在隐居九华山期间创作的,杜荀鹤一生仕途不顺,多次应举不第,晚年更是过着清贫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选择了隐居山林,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荀鹤在逆境中保持的乐观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