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明始见沧海阔,心閒却怜人世劳。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174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海

宋·释绍嵩

眼明始见沧海阔,心閒却怜人世劳。

万顷波涛无近远,四时风物自周遭。

潮生浦口蒹葭暮,日落城头鼓角高。

独倚危栏时极目,此身何处是归巢。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活跃于南宋时期,以诗文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人生感悟,释绍嵩的作品多反映了他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世俗生活的观察,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译文

眼睛明亮才能看见大海的辽阔无边,内心闲适却不禁怜惜人间的辛劳,万顷波涛无论远近都汹涌澎湃,四季的风物自然环绕在四周,潮水涌上浦口,蒹葭在暮色中摇曳,日落时分城头上的鼓角声高高响起,独自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极目远眺,不知自己何处才是归宿。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观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间辛劳的同情,首联“眼明始见沧海阔,心閒却怜人世劳”点明了主题,即只有心境清明才能领略到大海的壮阔,而内心的闲适又让人不禁对世间的辛劳产生怜悯,颔联和颈联进一步描绘了海上的景象和城头的鼓角声,营造出一种壮阔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归宿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以观海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首联的“眼明”与“心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与对世事的洞察,颔联和颈联的景物描写则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将海上的波涛、蒹葭、城头的鼓角等景物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尾联的“独倚危栏时极目,此身何处是归巢”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归宿的渴望,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释绍嵩的僧侣生活有关,作为一位僧人,释绍嵩经常游历四方,观察自然景色,思考人生哲理,在一次观海的过程中,他被大海的壮阔所震撼,同时又不禁对世间的辛劳产生怜悯之情,他将自己的感悟融入诗中,创作出了这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佳作,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释绍嵩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僧人的慈悲情怀和深邃思想。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