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菊潭吟
唐·刘禹锡
清香不独占秋天,
菊潭一滴三千岁。
仙源何处觅芳菲,
且向此中寻胜概。
作者及朝代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意味,尤其擅长咏史诗和竹枝词。
作者简介
刘禹锡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自幼聪颖好学,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后历任监察御史、郎州司马等职,他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谪,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东都尚书省郎中等职,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的文学创作丰富多样,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菊花的清香并不独自占据整个秋天,
菊潭的一滴水就蕴含着三千年的岁月。
仙境般的源头在哪里寻觅芬芳呢?
暂且在这菊潭中寻找美好的景致吧。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菊花的清香和菊潭的悠久历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悠久文化的赞美,首句“清香不独占秋天”突出了菊花虽香,但不霸道,与其他秋花共赏秋色;次句“菊潭一滴三千岁”则借菊潭之水象征岁月的悠长,寓意着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仙境般美景的向往,以及在菊潭中寻找美好景致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诗以菊潭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文化的深刻感悟,首句以菊花的清香入手,既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又寓含了诗人高洁的品格;次句则以菊潭之水为引子,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世界,后两句则通过寻觅仙境和欣赏菊潭美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意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刘禹锡被贬谪期间,在仕途不顺、人生坎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菊潭的美景和悠久历史,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的敬畏,诗人也借菊花的清香和菊潭的悠久历史,表达了自己虽遭贬谪但志向不改、精神永存的坚定信念,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