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赞谢枋得
宋·文天祥
要知今日谢枋得,便是当年许月卿。
忠孝家传心自赤,文章名世笔常青。
风霜凛冽侵松柏,岁月峥嵘见性情。
莫道书生空议论,几回搔首望朝廷。
作者及朝代
作者: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
朝代:南宋末年
作者简介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后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译文
要知道今天的谢枋得,就如同当年的许月卿一般,他家中世代传承忠孝之道,内心赤诚;他的文章名扬天下,笔墨常青,风霜严寒侵袭着松柏,但岁月峥嵘中更见他的高尚性情,不要说书生只会空谈议论,他多少次搔首踟蹰,满怀期望地望着朝廷。
释义
本诗通过对比与赞美,将谢枋得与历史上的忠臣许月卿相提并论,强调谢枋得的忠孝品质与文学成就,诗中“风霜凛冽侵松柏”一句,以松柏喻人,形容谢枋得在艰难困苦中仍坚守节操;“岁月峥嵘见性情”则表明其性格的坚韧与高尚。
赏析
文天祥此诗,不仅是对谢枋得的赞美,也是对自己及同时代忠臣义士的一种自我期许,诗中通过“忠孝家传心自赤,文章名世笔常青”两句,高度概括了谢枋得的品德与才华,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于忠孝节义、文学传承的深厚情感,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展现了文天祥对谢枋得的敬仰之情,也透露出他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深忧虑与期望。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当时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外有蒙古大军压境,内有奸臣当道,朝政腐败,文天祥作为一位忠诚的爱国者和文学家,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忠臣义士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谢枋得作为同时代的另一位忠臣,其忠孝节义、文学才华深受文天祥赞赏,因此文天祥写下此诗,既是对谢枋得的赞美,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批判与反思,更是对自己及同僚们坚守忠孝、为国尽忠的一种激励与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