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桃源行
唐·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寻访,只恐流泉自断绝。
复道行空隐寂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洞门无锁白云封,松径有风苔藓长。
欲问渔舟何所从,栖栖南渡不归人。
行来几许山水重,始得仙源路欲迷。
林尽水源辄得山,山有小口入幽邃。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来避秦人万事休,鸟啼花落几春秋。
秦人旧舍今为寺,汉武时宫尚起楼。
不疑灵境难寻访,只恐流年易去悠。
谢公行处苍苔没,裴令题名墨尚留。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凋草木,孤村十月无行迹。
来时物候正新奇,去后云林转杳冥。
他年若访洞中仙,杳在空山云树边。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译文
(节选与关键词相关部分)
那些为了躲避秦朝暴政而来到这里的人们,从此万事皆休,不再过问世事,鸟儿啼叫,花儿凋落,不知过了多少个春秋。
释义
“来避秦人万事休”描述了那些因为逃避秦朝暴政而隐居于此的人们,他们来到这里后,便不再关心外界的纷扰,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鸟啼花落几春秋”则描绘了这种隐居生活的宁静与悠长,鸟儿啼叫,花儿凋落,时间在这里仿佛变得缓慢,不知过了多少个春秋。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的宁静与超脱,通过“万事休”三字,诗人传达了避秦人对于外界纷扰的彻底摒弃,以及他们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而“鸟啼花落几春秋”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宁静与超脱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种远离尘嚣、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
创作背景
《桃源行》是王维根据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创作的一首叙事诗,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宁静祥和的桃花源,寄托了人们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王维在此基础上,通过诗歌的形式,进一步丰富了桃花源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王维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密切相关,他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对于超脱世俗、追求宁静生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