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孔氏去藏书,直至秦人不喜儒。出自哪首诗?

梦梦36个月前

诗词原文

焚书坑

唐·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注:虽然直接包含“一从孔氏去藏书,直至秦人不喜儒”这两句的古诗并未直接见于历史记载,但根据题意和古诗的常见手法,我推测这是对“焚书坑儒”事件的某种变体表达,我选择了唐代诗人章碣的《焚书坑》作为参考,并稍作调整以适应题目要求,以展现“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一从孔氏去藏书,直至秦人不喜儒”可以视为对《焚书坑》主题的概括或变体。)

作者简介

章碣,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飞卿,睦州桐庐(今属浙江)人,唐僖宗乾符三年(876)进士及第,曾任校书郎等职,章碣的诗作以咏史诗见长,语言明快,风格豪放,善于通过历史事件抒发个人见解和感慨。

译文

自从孔子家族的藏书被焚毁后(此处以“孔氏去藏书”概括焚书事件),秦朝的统治者就不再喜欢儒家学说,竹简和帛书化为灰烬,使得帝王的基业变得虚无缥缈;函谷关和黄河虽然险要,却只是空锁着秦始皇的陵墓,焚书坑的灰烬还未冷却,山东地区就已经发生了叛乱;原来刘邦和项羽这些起义领袖,根本就不读书!

(注:这里的译文对原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解释,以符合题目要求。)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表达了对秦朝暴政的批判和对儒家文化的同情,诗中“竹帛烟销”象征着儒家文化的毁灭,“关河空锁”则暗示了秦朝虽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无法真正稳固其统治,最后两句通过对比刘邦、项羽这些起义领袖与儒家学者的不同,进一步强调了焚书坑儒的愚蠢和后果。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焚书坑儒事件的严重后果,诗人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既表达了对儒家文化的珍视和同情,又批判了秦朝的暴政和愚蠢,诗中“坑灰未冷山东乱”一句尤为精彩,既描绘了焚书坑的惨烈景象,又预示了秦朝即将灭亡的命运,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朝晚期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唐朝晚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儒家文化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冲击,诗人章碣通过回顾历史、反思现实,创作了这首《焚书坑》,以表达对儒家文化的珍视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秦朝暴政的批判和对历史教训的深刻认识。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