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儒道同源
朝代:宋代
作者:释宗杲
明知儒道本同流,未了因缘不自由。
欲问穷通须是命,只将心事付沙鸥。
作者简介
释宗杲(1089年-1153年),俗姓奚,字昙晦,号妙喜,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禅宗高僧,临济宗杨岐派僧人,他生于江苏无锡,自幼聪颖好学,后出家为僧,深研佛法,广传佛教,对禅宗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释宗杲不仅精通佛法,还对儒家思想有深入研究,其诗作常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表现出深邃的哲学思考。
译文
明明知道儒家与道家思想本是同源同流,但由于未了的因缘际会,使得自己不能随心所欲地行事,想要询问人生的穷达通塞,终究还是要归结于命运的安排,于是只能将自己的心事寄托给那自由飞翔的沙鸥。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儒道两家思想同源性的认识,以及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超脱,首句“明知儒道本同流”直接点明儒道思想的相通之处,次句“未了因缘不自由”则揭示了个人因种种因缘未能完全超脱世俗束缚的困境,后两句则通过问命与寄托心事于沙鸥,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接受与对自由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儒道同源为引子,展开了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比儒道两家思想的同源性与个人命运的不可控性,展现了人在宇宙间的渺小与无奈,诗人又通过寄托心事于沙鸥这一意象,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与对超脱境界的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哲理的深邃,又有诗意的浪漫。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释宗杲晚年时期,此时他已深谙佛法,对儒家思想也有深入研究,在长期的修行与传播佛法的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不可捉摸,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儒道思想的融合理解,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这首诗也反映了释宗杲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超脱与豁达态度。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释宗杲深厚的哲学素养和文学造诣,还表达了他对人生、命运和自由的深刻思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超脱,以及他对宇宙人生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