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
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文辞未必改秦甥,敲朴徒能抱御衣。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生活在公元813年至858年之间,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曲折,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作者简介
李商隐自幼聪颖,文思敏捷,早年曾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培养,但在仕途上,他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历经坎坷,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尤其擅长运用象征、比兴等手法,表达复杂微妙的情感,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何必非要琥珀才能做枕头,难道只有珍珠才能装饰车马?
想要远行,却找不到传说中的青海骏马;
想要尽力,却难以拔动蜀地的巨蛇。
文辞优美未必能改变秦甥的命运(指李斯被赵高陷害),
严刑拷打只能让人紧紧抱住皇帝的衣襟(暗指忠臣受冤)。
释义
这首诗通过回顾历史,批判了历代帝王因奢侈而亡国的教训,表达了对勤俭治国重要性的认识,也借古讽今,暗指当时朝廷的腐败和忠臣的遭遇。“文辞未必改秦甥,敲朴徒能抱御衣”两句,更是以李斯为例,讽刺了朝廷对忠臣的迫害。
赏析
这首诗以史为鉴,深刻揭示了勤俭与奢华对于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影响,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生动展现了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忠臣遭遇的同情,特别是“文辞未必改秦甥,敲朴徒能抱御衣”两句,更是以李斯为例,深刻揭露了朝廷的黑暗和腐败,表达了对忠臣无辜受害的愤慨和不满,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朝政腐败严重,李商隐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国家命运危在旦夕,因此通过回顾历史,批判了历代帝王因奢侈而亡国的教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忠臣遭遇的同情,也借古讽今,暗指当时朝廷的腐败和忠臣的遭遇,希望引起统治者的警觉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