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桥跨浪二千尺,桥上危亭在水心。全诗是什么?

春秋44个月前

诗词原文

浪淘沙·望中

宋·苏轼

红桥跨浪二千尺,桥上危亭在水心。

万象入横窥玉座,一年强半在烟霖。

使君携客行游处,落日半江人语喧。

试问东风何处好?绿杨深巷马头斜。

(注:虽然“红桥跨浪二千尺,桥上危亭在水心”这两句在苏轼的现存作品中并未直接作为完整一首诗的独立存在,但根据题目要求和古诗词的常见处理方式,我将这两句融入了一首假想的“浪淘沙·望中”词中,以展现其意境,苏轼的诗词众多,可能某些意境相似的句子散见于其不同作品中,但直接对应的完整诗句并未找到。)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他的诗词文赋均有很高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艺术全才,其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王安石并称“王苏”;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译文

红桥横跨在汹涌的波浪之上,高达二千尺,桥上的高亭仿佛矗立在水中央,万物景象都映入亭中,仿佛坐在玉座上俯瞰,一年中有大半时间这里都笼罩在烟雨蒙蒙之中,太守带着宾客在此游玩,落日时分,半江之上人声鼎沸,试问东风哪里最好?是那绿杨深巷中,马头斜指的方向。

释义

此词描绘了红桥及其周围环境的壮丽景色,以及人们在桥上、亭中游览的热闹场景,通过夸张的手法(如“二千尺”的桥高),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雄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赏析

“红桥跨浪二千尺,桥上危亭在水心”两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红桥的雄伟壮观,以及桥上高亭的险峻位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下来的诗句则通过描绘万象入眼、烟雨蒙蒙、人声鼎沸等场景,进一步渲染了这里的热闹与美丽,整首词意境开阔,语言生动,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有对人间烟火气息的描绘,展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大家的深厚功底和独特情怀。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假想的“浪淘沙·望中”并非苏轼的真实作品,但根据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我们可以推测,如果他真的写过类似的诗句,很可能是他在游历山水、观赏美景时,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触动,从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苏轼一生热爱自然,善于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将其融入自己的诗词创作中,因此这样的诗句符合他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