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班疏雨寒无定,皎皎圆蟾望欲阑。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44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中秋月

宋·苏舜钦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班班疏雨寒无定,皎皎圆蟾望欲阑。

楼头远望难为情,万里秋光此夜明。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舜钦(1008年—1048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诗人、书法家、散文家,与梅尧臣齐名,时称“苏梅”,他早年仕途坎坷,后虽得范仲淹举荐,但终因政治斗争而屡遭贬谪,苏舜钦的诗风豪健俊逸,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散文亦颇有造诣。

译文

中秋之夜,明月高悬于秋空之中,月光如水,露珠晶莹,似乎也被月光沾染得湿润,受惊的乌鹊尚未安定下来,在夜空中盘旋,而飞萤则穿帘而入,点缀着室内的幽光,庭院中的槐树在月光下投下稀疏的影子,邻居的捣衣声在夜晚显得格外急促,天空中偶尔飘落的细雨带来阵阵寒意,让人难以捉摸,而那轮皎洁的明月,似乎也已接近圆满的尽头,站在楼上远望,此情此景令人难以自禁,万里秋光,都在这一夜显得格外明亮。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景象,通过明月、露珠、惊鹊、飞萤、槐树、捣衣声、疏雨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中秋之夜的美丽与哀愁,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赏析

这首诗以中秋月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中秋之夜的独特魅力,首联“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直接点题,描绘了中秋明月的美丽景象,颔联和颈联则通过惊鹊、飞萤、槐树、捣衣声等细节描写,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尾联“楼头远望难为情,万里秋光此夜明”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舜钦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中秋之夜,诗人独自登上高楼,望着那轮皎洁的明月,心中不禁涌起无限的感慨,他思念远方的亲人,感叹时光的流逝,同时也对自己的遭遇感到无奈和悲伤,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