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日杂感
朝代:清代
作者:黄景仁
西风飒飒雨潇潇,落叶纷飞满地飘。
残蝉不会登临意,又噪西风入座隅。
孤灯寂寂人难寐,冷月凄凄夜未央。
欲问天涯何处是,归心一片似蓬蒿。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诗人,自幼聪颖,少年时即有诗名,但一生穷困潦倒,不遇于时,年仅三十五岁便病逝于山西运城,黄景仁的诗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艺术上擅长白描,风格苍劲,为清代宋诗派重要作家。
译文
西风猛烈地吹着,细雨潇潇而下,落叶纷纷扬扬洒满大地,那残存的秋蝉似乎不懂得登高远望的情怀,又在西风中嘈杂地鸣叫,声音直传入座位的角落,孤独的灯光映照下,人难以入眠,清冷的月光下,夜还很长,想要问这天涯何处是归宿,我的归心就像那随风飘荡的蓬蒿一样,无处安放。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西风、落叶、残蝉、孤灯、冷月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对归宿的渴望。“残蝉不会登临意,又噪西风入座隅”一句,以残蝉的鸣叫反衬出诗人的登临之意无人理解,进一步加深了孤独感。
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诗人巧妙地运用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如西风、落叶、残蝉等,都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载体,特别是“残蝉不会登临意,又噪西风入座隅”一句,以残蝉的鸣叫为引子,将诗人的孤独感推向高潮,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黄景仁一生穷困潦倒,不遇于时,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某个秋日夜晚,面对凄凉的景象,内心孤独无助,有感而发,诗人通过描绘秋日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也透露出诗人对归宿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升华,使得这首诗成为黄景仁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