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秦淮夜泊》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千里秦淮在玉壶,江山清丽壮吴都。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原诗中后两句广为人知,但前两句“千里秦淮在玉壶,江山清丽壮吴都”为根据关键词及诗意虚构添加,以符合题目要求,实际并非杜牧原诗内容。)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晚唐时期,才华横溢,诗文兼擅,尤其擅长七言绝句,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歌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作品中常流露出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时局的深刻洞察。
译文:
(虚构部分)千里长的秦淮河水如同美玉制成的壶中佳酿,两岸的江山风景清秀美丽,使得吴都(今南京)更加壮丽。
(原诗部分)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河畔靠近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释义:
“千里秦淮在玉壶”形容秦淮河的悠长与美丽,如同珍贵的玉壶中盛装的佳酿,寓意其珍贵与美好。“江山清丽壮吴都”则描绘了秦淮河畔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使得吴都显得更加壮丽。
(原诗释义略)
赏析:
(虚构部分)首联“千里秦淮在玉壶,江山清丽壮吴都”以宏大的视角开篇,将秦淮河的壮丽与吴都的秀美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对秦淮河的深情厚谊和对吴都美景的赞美。
(原诗赏析略,主要围绕后两句分析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创作背景:
(虚构部分)千里秦淮在玉壶,江山清丽壮吴都”这两句的创作背景,虽为虚构,但可推测杜牧在游历江南时,被秦淮河的美丽景色所深深吸引,心生感慨,遂写下此句以表达对秦淮河的赞美之情。
(原诗创作背景)而原诗的后两句则反映了晚唐时期的社会现实,当时唐朝国势日衰,内忧外患不断,但统治者们却沉迷于享乐,不顾国家安危,杜牧通过描绘秦淮河畔的歌女不知亡国之恨,仍在高唱亡国之音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统治者昏庸无能的批判。
虽然“千里秦淮在玉壶,江山清丽壮吴都”为虚构添加,但整首诗(包括虚构部分和原诗部分)都体现了杜牧对秦淮河的深情厚谊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