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寒禽冬饥啄地食,拾掇谷种无馀遗”,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村居苦寒》,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诗词原文
村居苦寒
唐·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紖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寒禽冬饥啄地食,拾掇谷种无馀遗。
不念居者愁,但责行者迟。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歔欷。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歌反映了人民疾苦和社会矛盾,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译文
在唐德宗贞元八年的十二月,连续五天大雪纷纷,竹子柏树都被冻死了,何况那缺衣少穿的农民!遍观村里所有人家,十户有八九户贫穷,凛冽的北风吹得像利剑一样刺骨,可是人们的布衣单衫丝毫也遮挡不住严寒,只能烧些蒿草荆棘取暖,愁苦地坐着等天亮,才知道在大寒年景里,种田人的日子多么凄苦啊,看看我自己,在这寒冷的天气里,深居简出,紧掩柴门,穿着皮袍盖着棉被,不论坐着还是躺着都觉得很暖和,庆幸自己免遭饥寒之苦,又不用像农民那样辛苦劳作,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问问自己,我是什么人?寒冷的冬天里,鸟儿为了填饱肚子,在雪地上啄食着谷物种子,连一点残余都不留,它们不考虑居住者的愁苦,却责怪人们行动迟缓,听着它们相互诉说着,听到的人都为它们叹息,农民家里的田地被赋税搜刮净了,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想到这些我私下感到惭愧,整天都不能忘记。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农民在严寒中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诗中通过对比自己与农民的处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愧疚和自责。
赏析
这首诗以寒冷的冬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民在严寒中的苦难生活,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诗中通过对比自己与农民的处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愧疚和自责,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当时白居易正在长安任职,他通过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生活,写出了这首反映农民疾苦的诗歌,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关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不公。
《村居苦寒》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诗歌,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农民在严寒中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社会矛盾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