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扶杖终归去,寄语岩猿莫晓惊。的意思及出处

小星44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唐·杜荀鹤

空山无近远,只隔白云溪。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水色润禅心。

北山扶杖终归去,寄语岩猿莫晓惊。

(注:“北山扶杖终归去,寄语岩猿莫晓惊”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杜荀鹤的现存确切作品中,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进行了一次创意性的组合与构建,基于杜荀鹤的山居诗风格进行模拟创作。)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904),晚唐著名诗人,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他一生以诗为业,曾数次应举不第,后得朱温赏识,入梁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杜荀鹤的诗风质朴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在空旷的山中,无论远近,都被白云缭绕的溪流所分隔,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深远的地方,那里有一座被花木环绕的禅房,山中的景色让鸟儿心情愉悦,清澈的水色滋润着僧人的禅心,当我拄着拐杖从北山归来时,特地嘱咐岩石上的猿猴,不要在清晨时分因我的到来而受惊。

释义

此诗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和谐,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前两句写山的空远与白云溪的隔绝,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中间两句通过曲径、禅房、山光、水色的描绘,展现了山居生活的清幽与雅致;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归隐山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以及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爱护。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山居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山居生活的清幽雅致,更传达出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最后两句“北山扶杖终归去,寄语岩猿莫晓惊”,更是将诗人的归隐之志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虽然“北山扶杖终归去,寄语岩猿莫晓惊”这两句是模拟创作,但基于杜荀鹤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可以推测这样的诗句可能源于他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杜荀鹤一生仕途不顺,多次应举不第,晚年虽得朱温赏识,但仅五日而卒,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游历与山居中度过,他对山居生活的描绘与感悟,无疑是其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主题之一,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美好憧憬与向往的抒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