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李杜祠
明·杨慎
镌鑱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诗卷已随人事改,祠前惟有竹松新。
作者简介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劝谏,不听,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卒业于戍所,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云南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追赠光禄寺卿,谥号“文宪”。
杨慎存诗约二千三百首,所著《升庵集》八十一卷,《丹铅总录》二十七卷,《升庵诗话》十四卷等,后人辑为《杨慎诗文集》。
译文
(这两句)雕刻描绘物象的诗篇多达三千首,其光芒照耀着天地已经四百个春天了,诗卷已经随着人事变迁而有所改变,但祠前只有竹松依旧青翠如新。
释义
“镌鑱物象三千首”意指李白和杜甫(李杜祠通常指纪念李白和杜甫的祠堂)所创作的描绘物象、抒发情感的诗篇数量众多,达到了三千首之多,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用以强调其诗歌创作的丰富和卓越。“照耀乾坤四百春”则形容他们的诗歌光芒四射,影响深远,已经照耀了天地四百年之久,同样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用以表达对其诗歌成就的赞美和敬仰。
赏析
这首诗是对李白和杜甫诗歌成就的赞美和敬仰,首句“镌鑱物象三千首”以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李杜诗歌的丰富和卓越,展现了他们作为文学巨匠的非凡才华,次句“照耀乾坤四百春”则进一步强调了李杜诗歌的深远影响和持久魅力,表达了诗人对李杜诗歌成就的无限敬仰和赞美,后两句则通过对比诗卷与祠前竹松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但李杜的诗歌精神却如同祠前的竹松一样,永远青翠如新,历久弥新。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慎在游览李杜祠时所作,李杜祠是纪念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的祠堂,杨慎在游览时,被李杜的诗歌成就所深深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李杜诗歌的敬仰和赞美,这首诗也反映了杨慎对文学传统的尊重和继承,以及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