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出处身无累,一把穷通寄自然。的解释

生辉136个月前

诗词原文

闲居

唐·白居易

自问今年几,春秋四十初。

四十已如此,七十复何如?

病多知夜永,年长觉秋徂。

自问身何累,心无一事拘。

朝昏随饮啄,出处任居诸。

水竹闲亭畔,琴书兴味长。

自言出处身无累,一把穷通寄自然。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贴近民生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现实、人生哲理、自然风光等多个领域,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译文

自己问自己今年多大了,刚好四十岁出头,四十岁已经这样了,七十岁又会怎么样呢?因为多病而觉得夜晚特别漫长,因为年长而感觉秋天来得特别快,自己问自己身体有什么牵累呢?心中没有一件事被束缚,无论是早晨还是黄昏,都随着饮食起居而自然生活,无论出仕还是隐居,都任由命运安排,在水竹环绕的闲亭边,弹琴读书的乐趣无穷,自己说无论是出仕还是隐居,都没有什么牵累,一生的穷达都由自然来决定。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人生境遇的淡然态度,他自问年龄与未来,感叹病多夜长、年长秋短,但随即又表示心中无拘无束,无论是生活作息还是人生道路,都顺其自然,在水竹闲亭中,他享受着弹琴读书的乐趣,认为无论是出仕还是隐居,都没有什么牵累,一生的穷达都由自然来决定。

赏析

这首诗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展开,语言平实易懂,情感真挚自然,白居易通过描述自己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心境变化,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淡然态度,他并不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忧虑,也不为过去的得失而纠结,而是选择顺其自然,享受当下的生活,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体现了白居易深厚的哲学素养和人生智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中年时期,当时他或许正面临着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抉择,在经历了一定的官场波折后,白居易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品质,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淡然态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仕途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在白居易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