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附题中所引句变体
(注:题中所引“从来秋菊不曾栽,敢向西风怨不开”并非黄巢原诗中的句子,但为解析需要,此处构想一个变体情境,假设其为黄巢另一首诗中的残句,以进行解析。)
秋菊叹(构想)
唐·黄巢
从来秋菊不曾栽,敢向西风怨不开。
独怜傲骨凌霜立,不与群芳竞艳来。
作者及朝代
作者:黄巢
朝代:唐朝
作者简介
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因屡试不第,对唐朝统治深感不满,后投身起义,成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对唐朝的统治造成了巨大冲击,黄巢的诗作虽不多,但气势磅礴,充满豪情壮志,反映了其不凡的抱负和斗争精神。
译文(以构想之《秋菊叹》为例)
秋菊叹
自古以来,我未曾栽种过秋菊,又怎敢埋怨西风不让它开放呢?
唯独怜爱它那傲骨凌霜的姿态,不与群芳争艳,独自绽放。
释义
此诗以秋菊为题,表达了作者对于秋菊独特品格的赞美,首句“从来秋菊不曾栽”,暗示作者与秋菊并无直接渊源,但接下来“敢向西风怨不开”则反衬出秋菊虽未经人工栽种,却能在西风中傲然绽放的坚韧精神,后两句进一步强调秋菊的傲骨与独立,不与世俗之花争艳,展现了其高洁的品质。
赏析
黄巢的这首构想之《秋菊叹》,虽非其真实作品,但从中可以窥见黄巢对于坚韧不拔、独立自强精神的赞美,秋菊作为象征,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更寄托了作者对于人格独立、不屈不挠精神的追求,诗中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以《不第后赋菊》为参考)
虽然题中所引句为构想,但黄巢的真实作品《不第后赋菊》的创作背景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黄巢在多次科举考试失败后,深感社会不公,对唐朝统治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在此背景下,他创作了《不第后赋菊》,以菊花自喻,表达了自己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决心和勇气,同样地,构想之《秋菊叹》也可以视为黄巢在逆境中坚持自我、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虽然具体创作背景无从考证,但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与黄巢的真实经历和思想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