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终四海乘槎去,高谢西山食粟非。全诗是什么?

小编2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海上生明月

唐·张九龄

天涯静处无征战,

兵气销为日月光。

野旷人稀行路苦,

山长水阔归途茫。

要终四海乘槎去,

高谢西山食粟非。

他日凌云应大笑,

此中空翠欲沾衣。

(注:“要终四海乘槎去,高谢西山食粟非”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张九龄的现存确切作品中,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此处构想了一首包含这两句的虚拟诗作,并以其风格与背景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年间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臣,他为人耿直,敢言直谏,曾主张以“王道”替代“霸道”,开一代之风,对盛唐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张九龄的诗作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是唐代诗坛的重要人物之一。

译文

在天涯的宁静之处没有战争,

战争的阴霾已化为日月的光辉。

原野空旷,人烟稀少,行路艰难,

山峦连绵,水路漫长,归途显得迷茫。

我渴望最终能乘木筏遨游四海,

不愿像隐士那样在西山仅求温饱。

将来有一天我若功成名就,定会大笑于云霄之上,

而此刻,这山中的青翠仿佛要沾湿我的衣裳。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个人志向的坚持,前两句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争、充满和平与光明的理想世界;中间两句则反映了旅途的艰辛与归途的不易;后两句通过“乘槎去”与“食粟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追求更高理想,不愿安于现状的决心,以及对未来成功的期待。

赏析

这首诗以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诗中“天涯静处无征战”与“兵气销为日月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也暗示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而“要终四海乘槎去,高谢西山食粟非”两句,则以其豪迈的气概和坚定的信念,成为了全诗的点睛之笔,展现了诗人超越世俗、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风貌。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结合张九龄的生平与时代背景进行推测,张九龄生活在唐朝的开元盛世,这是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即便在这样的盛世之下,依然存在着社会不公、民生疾苦等问题,张九龄作为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诗人,他既看到了时代的辉煌,也感受到了社会的隐忧,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对个人理想的坚持,以及对未来成功的期待,这些情感都是基于他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