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叹忠奸
唐·白居易
虽然邪正皆归死,奈有忠谗各异书。
万古千秋名不灭,莫教荣辱卧丘墟。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尤其是民生疾苦,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虽然无论是邪恶之人还是正直之士最终都会走向死亡,但遗憾的是,忠诚与谗言在史书上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记载,万古千秋之后,人的名声并不会消逝,因此不要让荣辱得失都埋没于荒丘废墟之中。
释义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忠奸不辨、忠臣常遭谗言陷害而不得善终的愤慨之情,诗人认为,尽管生死是每个人的归宿,但忠臣与奸臣在历史上的评价却大相径庭,这令他深感不平,他强调,人的名声是永恒的,不应被时间的尘埃所掩盖,也不应因一时的荣辱而湮灭。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历史上忠奸不分的悲剧现象,首句“虽然邪正皆归死”以平淡的口吻道出了生死平等的自然法则,但紧接着的“奈有忠谗各异书”却笔锋一转,指出了史书对忠臣与奸臣的不同记载,表达了诗人对忠臣遭受不公待遇的愤慨,后两句“万古千秋名不灭,莫教荣辱卧丘墟”则进一步强调了名声的永恒性,呼吁人们不要因一时的荣辱得失而忘记了对忠臣的敬仰和对奸臣的唾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仕途不顺、对朝政失望之时,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因直言进谏而得罪权贵,被贬谪至偏远地区,在长期的贬谪生涯中,他对朝政的腐败和忠臣的遭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情的写照,表达了他对历史上忠奸不分的愤慨和对忠臣名声永存的期望,这首诗也反映了白居易作为一位有良知的士大夫,对正义和公平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