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非木根久自化,岂此石理能有灵。的解释

春秋56个月前

诗词原文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虽然“苟非木根久自化,岂此石理能有灵”并非直接出自此诗,但根据题意及诗句意境,可理解为对“移石动云根”一句的引申或化用,用以形容自然之奇妙与岁月之功。)

作者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人称“贾长江”,唐代著名诗人,汉族,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译文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释义

此诗描写了隐者闲适清幽的生活,抒发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就把李凝居处的幽静极生动地勾画出来了,次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两字,也成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尾联说明诗人不负归约,表示要再来,与首联遥相呼应,表现了隐逸者高洁脱俗的风趣,全诗语言质朴简练,而又韵味浓郁。

赏析

这首诗以“题李凝幽居”为题,首联写李凝居处的环境,颔联写归隐过程中引起诗人内心激动的生活片断,颈联写归途中所见,尾联写向往隐逸之情,全诗语言质朴简练,而又韵味浓郁。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这联诗以动衬静,在月光皎洁的夜晚,万籁俱寂,老僧轻轻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夜宿池边树上的鸟儿,诗人捕捉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创作背景

贾岛推敲的典故,更是诗歌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相传贾岛初到京师时,一日于驴背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继又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上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从此,人们便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