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辨盲子
唐·元稹
徒将文理有小异,招聚瞽说成笼欺。
昼夜暝行谁识路,东西南北自相迷。
作者及朝代
作者: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
朝代:唐朝
作者简介
元稹自幼聪颖,十五岁明经及第,二十一岁初仕河中府,后历任监察御史、中书舍人、浙东观察使等职,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著名,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体”,元稹的诗风清新流畅,情感真挚,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曾任宰相,但因政敌排挤,仕途坎坷。
译文
只是因为文字表述上有些许差异,就招集一群盲人来说道,编织谎言欺骗众人,他们日夜在黑暗中行走,谁又能真正识别出正确的道路呢?东南西北,他们自己都已经迷失了方向。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一群盲人(瞽者)因文字表述的差异而相互欺骗的场景,讽刺了那些只凭文字游戏、不顾事实真相的虚伪学者或政客,他们如同盲人一般,在知识的黑暗中摸索,不仅无法指引他人,连自己也迷失了方向。
赏析
元稹此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虚伪学风,通过“徒将文理有小异,招聚瞽说成笼欺”的生动描绘,展现了那些学者或政客如何利用文字游戏来欺骗他人,混淆视听,而“昼夜暝行谁识路,东西南北自相迷”则进一步强调了他们的盲目与无知,讽刺意味十足,整首诗语言犀利,寓意深刻,体现了元稹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创作背景
元稹生活在唐朝中后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学风浮躁的时代,当时,一些学者或政客为了谋取私利,常常利用文字游戏来混淆视听,欺骗民众,元稹对此深感不满,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讽刺和批判这种现象,通过描绘盲人在黑暗中摸索的场景,元稹巧妙地揭示了那些虚伪学者或政客的无知与盲目,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风气的忧虑和批判。
元稹的《辨盲子》不仅是一首讽刺诗,更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佳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