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岩底幽兰
唐·李商隐
先偷日月送岩底,次取草木阴栽培。
幽兰生处香满谷,不与群芳争艳开。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朋党斗争激烈的时期,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其诗文成就颇高,尤其擅长爱情诗和无题诗,诗风独特,构思新奇,情感细腻,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我首先偷偷地将日月的精华送到岩底,接着又采集草木的阴凉来培育这兰花,在这幽深的岩谷之中,兰花静静生长,香气弥漫整个山谷,它不与世俗的群芳争艳斗丽,独自绽放。
释义
“先偷日月送岩底,次取草木阴栽培”两句,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诗人对兰花生长环境的精心布置,日月精华与草木阴凉共同构成了兰花生长的理想之地。“幽兰生处香满谷,不与群芳争艳开”则直接描绘了兰花的高洁与脱俗,它在幽静的山谷中独自绽放,香气四溢,却不愿与世俗的群芳争艳。
赏析
这首诗以兰花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兰花的高洁与脱俗,前两句通过“偷”与“取”的动作,赋予了诗人对兰花生长环境的精心呵护与关爱,同时也暗示了兰花生长环境的独特与不凡,后两句则直接描绘了兰花的品质,它在幽静的山谷中独自绽放,不与群芳争艳,体现了兰花的高洁与淡泊,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兰花的赞美,也寄托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向往与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心情抑郁之时,面对晚唐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诗人深感无力改变,于是将内心的情感寄托于自然之物,通过对兰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高洁人格的向往与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他通过兰花的形象,暗示了世俗社会的浮躁与功利,以及自己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厌恶与排斥。
李商隐的《岩底幽兰》不仅是一首描绘兰花之美的佳作,更是一首寄托了诗人情感与理想的诗篇,它通过对兰花生长环境的精心描绘与兰花品质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