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恐姮娥应笑我,还将只影对婵娟”为对原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境的化用与联想,并非直接出自该诗,但为解析方便,以下将围绕此意境进行展开。)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美食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释义
此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赏析
“只恐姮娥应笑我,还将只影对婵娟”虽非原句,但可理解为词人在想象自己孤独地对月时,或许嫦娥也会笑话他,为何独自一人面对这美好的月光,这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对亲人的思念,同时也体现了词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原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更是道出了人生与自然的哲理,表达了词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和对美好情感的执着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仅是一首表达亲情的佳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诗词,其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