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逢杨开府》,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原文:
逢杨开府
唐·韦应物
少小为官懒,胡为簿领间。
青山满鬓发,白日逼蹉跎。
我家本住长安陌,泾渭交流出坐隅。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作者及朝代: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作者简介:
韦应物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影响,以描写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风格清新淡雅,情感真挚深沉,韦应物在仕途上并不顺利,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这些都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译文:
从小我就不喜欢做官,为何还要陷入这繁琐的公务之中呢?青山已经爬满了我的鬓发,时光也在白白地流逝,我家原本住在长安城的郊外,泾河和渭河交汇的地方就在我家的旁边,你问起人生的穷通之理,我只听到渔歌在浦口深处回荡。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首联“少小为官懒,胡为簿领间”直接点出了诗人对做官的不喜欢;颔联“青山满鬓发,白日逼蹉跎”则通过描写自己的外貌和时光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岁月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颈联“我家本住长安陌,泾渭交流出坐隅”则通过回忆自己的家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尾联“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则以渔歌作为回答,暗示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和对自然的归隐。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写诗人的内心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仕途的厌倦,诗中“青山满鬓发,白日逼蹉跎”等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外貌和内心的感受,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诗中的“渔歌入浦深”等句,也富有象征意义,暗示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和对自然的归隐,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仕途不顺、心情抑郁时所作,韦应物虽然出身贵族世家,但仕途并不顺利,多次被贬谪,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写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仕途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这些情感都反映了韦应物在仕途不顺时的内心挣扎和对生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