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流方从五岭去,敢望生还复经此。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11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度大庾岭

唐·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迁流方从五岭去,敢望生还复经此。

作者及朝代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宋之问,唐代著名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曾任洛州(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参军、尚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后因谄事张易之兄弟,被贬为泷州参军,唐中宗复位后,因参与张易之案被流放钦州,途中赐死于桂州,宋之问的诗以歌功颂德之作居多,但其边塞诗和贬谪诗写得较好,风格雄浑壮丽,感情真挚动人。

译文

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折回北方去了,我却像鸟儿一样不停地飞行,真不知何时才能再次归来,江面静谧,潮水刚刚退去,林间昏暗,瘴气缭绕,久久不散,我正被贬谪到五岭以南的偏远之地,哪里还敢奢望能够活着回来,再次经过这里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大雁南飞至此不再南去的传说,表达了诗人被贬谪到南方偏远之地的无奈与哀怨,诗中“迁流方从五岭去,敢望生还复经此”两句,更是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前途的绝望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以情结尾,情景交融,意境深远,首联以大雁南飞至此不再南去的传说开篇,为全诗奠定了哀怨的基调,颔联通过对比大雁的南归与诗人的被贬,突出了诗人的无奈与哀怨,颈联通过描写江静潮落、林昏瘴不开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所处的恶劣环境,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前途的绝望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情感真挚,动人心弦。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宋之问被贬谪到泷州(今广东罗定市一带)途中经过大庾岭时所作,当时,宋之问因谄事张易之兄弟而被贬,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哀怨,当他经过大庾岭时,看到大雁南飞至此不再南去的景象,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哀怨与绝望的诗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腐败。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