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王维
自拾薪枝给朝夕,不与城郭通交关。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还。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译文
自己捡拾柴火以维持生计,早晚自给自足,从不与城中权贵往来交游,山岩间的门扉和松树间的小路总是寂静无声,只有我这个隐士独自来来往往。
释义
“自拾薪枝给朝夕”描述了诗人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通过拾取柴火来维持日常生活;“不与城郭通交关”则表明他远离尘嚣,不与世俗权贵交往,过着一种超脱物欲的生活。“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还”进一步描绘了山居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的孤独生活状态。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前两句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摒弃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后两句通过描绘山居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的孤独生活状态,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质朴,富有哲理意味,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追求心灵自由的高尚情操。
创作背景
王维在仕途上曾遭遇挫折,对官场的尔虞我诈深感厌倦,于是选择归隐山林,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在山居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摒弃,通过描绘山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也体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