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道义完且洁,去彼取此非今人。出自哪首诗?

生辉114个月前

这首包含关键词“先生道义完且洁,去彼取此非今人”的诗句,实际上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一》,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详细解析:

原文及作者朝代

原文

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一

苏轼

先生道高常苦节,去国怀人岂为身。

平生所安惟知命,百岁何忧更阕人。

去彼取此非今人,先生道义完且洁。

道完何必求露电,身洁何须畏尘劫。

作者及朝代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作者简介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先生道德高尚,常常坚守节操,离开朝廷怀念友人并非只为自身,平生所追求的只是顺应天命,活到百岁又何必担忧缺少知音呢?舍弃那些世俗的浮华而选择道义,这不是今人所能做到的,先生的道义完美且纯洁,道义完美何必去追求短暂如露水闪电的名利,自身纯洁又何必畏惧尘世的劫难呢?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某位道德高尚的“先生”的赞美,认为他坚守节操,不为名利所动,其道义完美纯洁,超越了世俗的浮华和劫难。

赏析

苏轼在这首诗中,通过对“先生”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高尚道德和纯洁道义的追求,诗中“去彼取此非今人”一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世俗风气,强调了“先生”的与众不同。“道完何必求露电,身洁何须畏尘劫”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道义和纯洁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道义和纯洁是超越名利和劫难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和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中的一首,苏轼在贬谪期间,常常借酒消愁,同时也在酒中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他通过和陶诗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陶渊明的敬仰和对其诗歌的深刻理解,在这首诗中,苏轼借“先生”之口,表达了自己对高尚道德和纯洁道义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和不满。

苏轼的《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一》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深意的诗歌,通过对“先生”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高尚道德和纯洁道义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和不满。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