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卜居
宋·苏辙
已卜买田箕岭下,更看筑室颍河隈。
青山满前眼不见,白发逼人老易催。
穷达有命不复问,是非在道须频裁。
会当乘兴一往过,濯足颍水搘颐来。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河南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任地方官职,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贬为汝州团练副使,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号“文定”,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译文
我已经决定在箕岭下购置田地,还打算在颍河的拐弯处建造房屋,眼前的青山重重叠叠,我却视而不见,因为白发已经悄然滋生,岁月无情地催促着我老去,对于人生的穷达富贵,我已经不再过问,只关注道义的正确与否,并频繁地对此进行裁断,等到有一天,我会乘着兴致前往那里,在颍水中濯足,悠闲地倚靠着河岸,享受那份宁静与自在。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苏辙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他计划在箕岭下购置田地,并在颍河旁建造房屋,以此作为自己的归宿,面对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他选择了放下对名利的追求,转而关注内心的平和与道义的正直。
赏析
这首诗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苏辙对田园生活的憧憬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首联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购置田地和建造房屋的意愿,颔联通过对比“青山”与“白发”,突出了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颈联则表达了苏辙对人生穷达富贵的淡然态度和对道义的坚守,尾联则以生动的画面描绘了苏辙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辙作为文学大家的深厚底蕴和人生智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辙晚年时期,当时他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对名利和权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渴望回归田园生活,享受那份宁静与自在,他也对人生哲理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名利的追求,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道义的正直,这首诗正是他这种思想情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