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畔行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江水东流去不还,最引平生江海趣。
波澜一段草如烟,渔舟唱晚映霞边。
远山含黛云轻染,近岸飞花雨细绵。
独倚危栏心自远,悠然天地入诗篇。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创作,陆游并未写过此诗,但以下解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江水不停地向东流去,再也不回头,这无尽的江海之景最能勾起我平生的兴趣,江面上泛起的一段段波澜,如同草色朦胧,烟雾缭绕;傍晚时分,渔舟唱晚,映照在绚烂的霞光边,远山仿佛含着黛色,云朵轻轻染上色彩,近岸处飞花点点,细雨绵绵,我独自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心境变得遥远而宁静,这悠然自得的天地美景,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我的诗篇之中。
释义
本诗描绘了诗人陆游在江边漫步时所见的美景,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感受,首联点明主题,表达了对江海之景的喜爱;颔联具体描绘了江面的波澜与渔舟唱晚的景象;颈联则转向远山近岸,进一步渲染了自然之美;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以及将所见所感融入诗篇的愉悦。
赏析
本诗以景起兴,以情收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江海之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诗人也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心境,使得整首诗既有视觉上的美感,又有情感上的共鸣,尾联的“悠然天地入诗篇”更是点睛之笔,将诗人的文学情怀与自然之美完美结合,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创作背景
虚构的创作背景:此诗可能作于陆游晚年时期,当时他因政治失意而隐居山林,常于江边漫步以排解忧愁,在一次漫步中,他被眼前的江海之景深深吸引,内心涌动着对自然之美的无限热爱与向往,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充满诗情画意的佳作,通过这首诗,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