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苏过的《中秋夜泊秦淮》,全诗如下:
中秋夜泊秦淮
宋·苏过
半夜楼台浮海口,万家箫鼓递江风。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月吟魂入梦中。
作者简介:
苏过,字叔党,晚号斜川居士,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第三子,与其父苏轼及弟苏辙均为文学大家,世称“三苏”,苏过在文学、书法方面皆有成就,但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因父亲苏轼的遭遇而受牵连,他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感与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自然。
译文:
半夜时分,楼台仿佛漂浮在海口之上,千家万户的箫鼓声随着江风阵阵传来,乐曲终了,人们散去,只留下满心的愁绪与黄昏的寂静,我招引着月光,让那吟诗的魂魄进入我的梦中。
释义:
此诗描绘了中秋之夜,诗人泊船秦淮河畔所见所感,前两句通过“半夜楼台浮海口”的奇幻景象和“万家箫鼓递江风”的热闹场景,展现了中秋佳节秦淮河畔的繁华与热闹,后两句则笔锋一转,以“曲终人散空愁暮”表达了对欢乐时光易逝的感慨,而“招月吟魂入梦中”则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赏析:
此诗以景起兴,以情收尾,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前两句的描写生动而富有想象力,将中秋之夜的秦淮河畔描绘得如梦如幻,充满了节日的喜庆与热闹,后两句则通过对比与转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欢乐易逝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全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既有对现实的描绘,又有对理想的追求,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过泊船秦淮河畔的中秋之夜,当时,苏轼因政治原因被贬谪在外,苏过也随父漂泊,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秋佳节对于远离家乡的苏过来说,既是一个与家人团聚的节日,也是一个勾起思乡之情的时刻,诗人通过描绘秦淮河畔的繁华与热闹,以及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愁绪,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