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谢纷纷驰骛徒,真伪枉以好恶诬。的解释

春秋76个月前

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不遇,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虽然您提供的关键词“寄谢纷纷驰骛徒,真伪枉以好恶诬”并未直接出现在这首诗中,但根据诗意和您的需求,我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因为这首诗的主题与您的关键词有相似之处,都涉及到了真伪辨别和人生际遇的问题,白居易的这首诗在表达上更为人所熟知,也更能体现唐代诗人的思想深度。)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译文

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不需要去求助于占卜或算命。

要知道玉是不是真的,需要烧它三天三夜;要辨别木材的好坏,需要等它七年之后。

周公在流言蜚语满天飞的时候也会感到恐惧,王莽在篡位之前也曾表现得谦恭有礼。

如果当初他们没有遇到好的机遇,谁又能知道他们一生的真伪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讲述辨别真伪的方法和历史人物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真伪难辨的感慨,诗人认为,要真正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的真伪,需要时间和实践的考验,他也指出了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受到主观好恶的影响,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赏析

这首诗以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例证,展现了白居易对于人生真伪问题的独到见解,诗人通过“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比喻,强调了时间和实践在辨别真伪中的重要性,他也通过周公和王莽的历史故事,进一步说明了真伪难辨的复杂性,整首诗语言平易近人,寓意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元和十年(815年)被贬江州之后所作,当时,他因为上书言事而得罪了权贵,被贬至江州任司马,在贬谪期间,他深感人生无常、真伪难辨,于是写下了这组《放言五首》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这组诗以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例证,展现了白居易对于人生、社会、政治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